留学是国内普通家庭达到“教育小康”、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吗?
1楼
- zhang1990
- 2024/4/24 20:34:59
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从一元社会过渡到多元社会,也就是说,不再像科举时代,只有“考试—做官”一条路,而是给予普通人更多机会和选择。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升入高等教育学府深造的机会向最广大民众开放,不再以阶级、出身划线,这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起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在国内机会平等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出,而“教育小康”的准入门槛很高,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大,“高考改变命运”成为普通人的机会和选择。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不断提速。根据国内高招数据统计,大学本科录取率45%以上,高校录取率接近90%。换句话说,对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而言,参加高考就能升学,就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
与此同时,对于高招结果不满意的考生,还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选择“国内留学”、甚至直接海外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是普通家庭在升学过程中的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
不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学历贬值的风险在加大。特别是在国内大城市的就业市场,大学本科学历逐渐从“教育小康”水平跌落到“教育温饱”层级。
在这样的“学历高消费”背景下,对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双一流名校的刚需形成新的高考独木桥。还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另辟蹊径,“留学改变命运”一度甚嚣尘上。
留学是中等收入及以上家庭的“教育小康”标准,也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选择。
不过,留学所对应的国际就业市场,其准入门槛对中国留学生而言,仍显得难以企及。即便是中国学生最集中的美国留学市场,能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生比例也只有20%左右。
从中国留学家庭的观念和就业倾向看,大量海归仍希望海外学位能成为进入国内高薪岗位的敲门砖。
不过,在激烈竞争的国内人才市场中,洋文凭不再是雇主最看重的,相关工作经历、面试中表现出的沟通能力、试用期实操过程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正式入职的强大基础。
从普遍意义上说,留学本身不能改变社会阶层跃迁。连收入的变化,可能都与留学关联度不大。
不过,就业市场从追捧海内外名校背景,正在回归对真才实学的重视。
无论如何,只要不是一元社会,每个人都有更多立足的机会。这是现代文明的包容性。